孩子出現我們看不慣的行為,父母出于對孩子的關心和擔憂,會著急去糾正孩子的各種問題。通常,我們習慣的方式是批評或講道理。
批評時我們會說:你這樣做太糟糕了!你看隔壁小明就很懂禮貌,每次看到我們,都會主動打招呼!
這段話里面,我們不僅有批評,還有比較。通常孩子會產生兩種感受:1、不喜歡和父母溝通,覺得很煩!2、覺得自己很差,不夠好,自卑!
這種方法不會帶來孩子的改變,當我們越是關注孩子在某種行為上的改變,親子關系就很容易膠著在這里,形成對抗和負面情緒。
講道理時,我們則會說:你應該向每一位你見到的鄰居打招呼,這樣,你才是一個有禮貌的人!
我們執著于講道理時,因為看不到孩子的改變,就會反復給孩子講道理。有些孩子會告訴我說:每次父母一張口,我已經知道他要說什么,我會自動關上自己的耳朵,他說什么我都不會聽!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個體。
有些家庭,性格外放熱情,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和人親近,所以,他們看起來很熱心,又富有活力!
有些家庭,內斂安靜,這樣的孩子,可能靦腆害羞,當他們看到不熟悉的人時,會因為感到難為情或不知道怎么稱呼,看起來比較沉默!這樣的孩子,不是沒有禮貌,他們只是需要更多的鼓勵,學習社會技巧而已!
我的孩子比較安靜靦腆。他喜歡自己的獨立空間,閱讀,游戲是他常常做的事情。我和他在一起,,每次看到鄰居或者是朋友,總是先示范主動和對方打招呼或寒暄!
當我的兒子害羞,不好意思打招呼時。我會說理解他的話:媽媽小時候也是一個很害羞的人,常常覺得向不熟悉的人說話,是很困難的事!后來,我感到不好意思的時候,我就向對方微笑一下,這樣的感覺也很好!
現在,我的孩子見到我的朋友們時,常常會很大方地打個招呼。我覺得這就是接納和理解的結果。當我們不著急,試著理解和等待時,孩子自然或找到他自己的方式,去做得體而又適應的事!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情感。如果我們可以退回到孩子的位置,去體會他的困難和擔心,還有情緒,表達理解和接納,率先做出示范。這樣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安全感,并且會具備勇氣一次次嘗試和努力。
所以,學習體會自己和孩子的情感,嘗試向孩子表達情感,是作為父母要學習和應用的重要能力。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教育工作者要學會安安靜靜地育人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