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 id="7ttuw"><track id="7ttuw"><sup id="7ttuw"></sup></track></th>
    <li id="7ttuw"><object id="7ttuw"></object></li>

    <rp id="7ttuw"></rp>

    <span id="7ttuw"></span>



    遠程動態 您的位置: 鄭州大學遠程教育網 > 遠程動態 >

    在新潮的沖擊下教育研究質量普遍平庸低下




    編輯者: 鄭州大學遠程教育網發布時間:2018-01-25 09:56:16


      “我們的教育要順應世界發展潮流”,這多少還有些合理性。在某種條件下,順應發展潮流是教育實踐的要求,但教育研究聲稱要觀照實踐因而亦步亦趨順應這種潮流就不見得正常了。教育研究者如何順應潮流呢?是在自己的教育崗位上大刀闊斧地改革嗎?這種拿自己開刀的事兒真是很少見。多數情況是:先鼓與呼,聲稱發現新大陸并以先知自居,展望美好的教育未來;其次通過“研究”帶個頭、做個樣子(Demo),通過“實證”檢驗新思想新辦法新技術的有效性,并主張大力推廣;最后,待到新潮開始變冷,轉入冷靜反思,反思其中的誤區和陷阱,同時等待下一輪新奇熱點的到來。 這個套路給人們的印象是:教育研究無非就是一小撮學者,最先感知到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基礎學科和媒體技術的最新進展,據此在教育領域內不斷地推陳出新,用研究呈現先進、用行動演示先進,不斷與時俱進。

      所有的潮流都聲稱要解決教育問題、開創教育新局面甚至實現教育的革命。但這類研究中,教育問題不是關鍵,新基礎、新觀念、新方法、新技術才是關鍵?,F實總是不完美的,問題總是有的。尤其是與各種新潮相比,我們的教育可以說到處都是、也自動成為問題(雖然那些問題未必真是我們的關切)。有問題就有對策;總是有問題,一定有對策;問題可以是老問題,對策必須是新對策。所以,對策之新才是最重要的。甚至對于有些人來說,教育問題只是口頭上說說,既不會通過自身職業實踐來體會這些問題,也不會深入到他人實踐中探究這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其實都是老問題,沒有發表價值。能夠轉換為學術論文和著作的是新基礎、新觀念、新方法和新技術。按照這種問題-對策的實用主義邏輯(常常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名)搞教育研究,便與教育學理論自身發展無關了。因為問題解決是應用教育學理論的過程,而不是發展教育學理論本身。關鍵是,那些問題是否真是問題?問題到底是誰的?歸誰去研究?界定給誰看?對策講給誰聽?按對策行動向誰負責?難道教育問題的解決就意味著觀察、調查 、敘事、測量、實驗或試驗,然后發表論文嗎?若將問題深入研究下去,人們就會發現時間成本太高,最終也談不上什么解決,同時還喪失了學術發表的機會,因為新潮已過。其實,好的問題對策研究反而會以專門的研究報告的方式呈獻給委托方,而不會隨意地包裝成學術論文發表,而在學術刊物中發表的多數并沒有解決什么問題。但如果某項教育研究顯得“不夠新潮”“沒用”或“不解決問題”,那基本上不入流,屬于極端個人癖好。教育研究領域,新便是前沿,似乎它代表著真理和希望??墒?,新鮮感一過,我們就會發現這類教育研究,選題沒有品味,研究自身沒有品質。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觀念和手段花樣翻新,問題卻堅挺地存在,因為教育問題總體上是從教者的問題、是情境性問題、是彌漫性存在的問題,它不會因為幾個或一小撮“研究”而消失。教育研究中,教育問題的解決是可疑的。“試驗成功、推廣失敗”已經是常態。有學者指出“由于教育理論的共識性,教育現象的情境性,教育問題的復雜性和教育實踐的規范性等特點,決定了實證研究不能廣泛運用于教育研究中”。其實那些教育問題的普遍性是缺乏細節意義上的普遍性,一旦具體地界定,問題都是特殊的問題,這種特殊性與行動者關聯在一起。也就是說,是從教者面對的具體問題,問題中包含有他們的個性貢獻和特質,對策必須通過他們才能變成有針對性的行動。從教者不是教育問題的局外人,他們從來都是問題的一部分;從教者也不是對策之外的“執行者”,他們從來都是對策的一部分。而教育研究者卻在局外利用話語權以及深刻犀利的眼光代替從教者界定問題、制定對策!

      雖然沒有解決什么問題,但至少主流研究應該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吧?其實,借鑒意義只是一塊遮羞布。我們從來沒有反思過,“借鑒意義”到底為何物?為何從教者在解決問題時會需要借鑒他人的研究,甚至借鑒三五年前的研究?一項成功的科學研究會放低姿態供人證偽,一項可疑的教育研究何以自居成功供人借鑒?“教訓”可以跨越時空,人們可以吸取,而“借鑒”則特別容易變成“照搬”,充其量做些變通。教育研究成果的借鑒,通常只是說說而已。務實的做法是,實事求是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地理解問題、分析問題、構建對策、采取行動和反思。為了提高問題解決的效率和成功率,從教者需要不斷學習,從他人研究中收集自己可以理解的新知識,擴展視野以備問題解決之用。至于他人的教育研究成果,其中包含一點啟發就很不錯了,不要奢望借鑒。

      不斷變換的新潮所催生的這類教育研究,一方面浪費了太多的智力資源,另一方面并沒有產生什么新信息。沒有新信息,只能依賴新語詞來維持體面。新潮語詞掩蓋的只是“教育研究的思想貧困”,甚至凸顯了某種反智傾向——在提法和口號的壓制和誤導下的對獨立思考的拒絕,以簡單的模式代替復雜的決策過程,以理念喧嘩代替樸實的言說,以名詞炒作代替真理探尋。職業研究者如此,一線從教者也難免如此。新潮無法代表他們所關切的現實問題,甚至誤導他們錯誤地理解自己的境況。為了避免一開口就表現出學術上的無知淺見,他們最好也跟著潮流走,鸚鵡學舌般地發表一些文章以維持職業生存。

      問題并不在于教育研究中存在亂象,哪個研究領域沒有不良現象?問題在于這種亂象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已經常態化。我們可以通過學術期刊、互聯網和微信群圈中的議論感受到這種常態。教育研究給人的感覺是,如此可疑的結論和成果怎么還能發表?胡說八道還要一本正經。面對如此多的這類文獻,文獻查新幾乎等于拾荒,不仔細閱讀怕漏掉重要信息,仔細閱讀后覺得是浪費時間。除了尋找同盟和批判對象、學習基礎學科最新的理論知識、知曉他人的說法和做法,人們通過閱讀教育學文獻感知不到教育學知識的最新進展,因為教育學不生產知識,在知識層面上,它至多只是其他學科知識的搬運工。

    上一篇:在革新背景下教育研究選題普遍獵奇求新 下一篇:“互聯網+”與未來學校的發展圖景

    首頁 學校簡介 遠程動態 招生簡章 遠程指南 遠程問答 遠程專業 遠程公告 網上報名 聯系我們
    Copyright (c) 2006-2019 河南遠程教育網 www.somedaynevercomes.com 備案號:豫ICP備16029353號-23
    聯系方式:張老師:13603712410 微信或QQ:67769600 上班時間:周一到周六9:00-18:00
    地址:河南·鄭州市二七區大學路與康復前街交叉口路西鄭州大學南校區。(大學路75號東門)技術支持:河南自考網

    两个人一个前一个后面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