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質量體現了個體的存在質量、發展、自我實現程度及其與他人和社會的復雜互動關系。在現代社會,一個人應該具有以下幾種素質才能生活得愉快:樂于變遷的心態;設身處地的能力;民主平權的性格;守法守諾的精神;人際情感的歸屬;個人技能的改進;善于自處的本事。美國研究學會對“生活質量”的定義為:一是健康的身體狀況和舒適的物質生活,內容包括舒適的物質生活和安全的財物狀況;身體健康和個人安全。二是人際關系,內容包括與配偶(或男朋友、女朋友)的關系;擁有和養育孩子;與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親屬的關系;與朋友的關系。三是參與社會的、團體的和所在社區的活動,內容包括參與幫助和激勵他人有關的活動;參與地方和國家政府有關的活動。四是個人發展與自我實現,內容包括智力發展;個人的理解能力和規劃能力;職業角色(工作);創新能力和個人表達能力。五是娛樂活動等,內容包括社交活動;被動的、旁觀性的娛樂活動;主動地、參與性的娛樂活動。不難發現,這些生活質量指標及內涵與馬斯洛需求理論具有高度一致性。如同人的需求的實現是不同層次需求實現的統一體,衡量生活質量的好與壞不是僅僅看單個指標的實現程度,而是對上述若干指標及其實現程度的整體評價。然而,就我國農民而言,物資資本、權利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占有的不足,決定了他們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社會交往、社會參與、休閑娛樂以及個人發展與自我實現的程度和整體水平還不高。也就是說,我國農民的生活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十九大報告強調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因此,教育在農民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占有與改善方面將大有作為。
上一篇:鄭州大學遠程教育,是你理想的高校 下一篇:鄭州大學遠程教育:未來你就是知識的建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