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鄭大遠程交流群里分享了一篇薛仁明先生關于家庭教育的文章,又拋出了一些觀點,引發了大家的熱烈討論。大家這樣熱情的參與是因為孩子教育是我們每一個做父母的都關心的問題,在各抒己見中引發了更多的思考。
作為一個從事多年教育工作,又較為輕松成功的培育了一個孩子的老師加母親,我有一些關于教育的體悟,經常分享給不同的人。這次又有一些新的體悟,于是一早起來撰文分享。
我提倡的教育是有計劃的引導,其步驟是:先定目標,分解成小目標,耐心的輔導和幫助。具體就是先結合孩子的自身情況和所處環境制定一個目標,然后分解到容易實現看到成效的小目標,再引領孩子一步步做,達成目標。
這是如何做的問題,屬于工具的形式。今天主要講如何想得的問題,即“不言而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那么什么是身教?身教就是父母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言行處事來教育孩子。比如我們不讓孩子看電視,自己就不能追劇;不讓孩子玩電腦和手機,在孩子面前就應該少上網;想讓孩子愛讀書,家里就得擺書自己也得愛讀書(哪怕裝你也得裝像樣);想讓孩子文質彬彬,自己就應溫和耐心;想讓孩子有教養,自己先得有修養;想讓孩子有志向,自己就應該求上進。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卻要求孩子必須做到,還跟孩子說“我是為你好”,那就是適得其反,還不如不管,因為聰明的孩子是不吃你這一套的。他們都是火眼金睛,你以為可以哄他,其實他們因為心思純正,比你看的透徹多了。
很多父母逼迫孩子彈鋼琴,全然忘記了當初讓孩子學琴是為了讓他有愛好生活更有趣,而在威逼利誘下孩子早就對琴恨之入骨,哪里還談得上喜愛呢?如果父母自己堅持學一樣東西,就知道其中的不易了。讓孩子做并不是那么喜歡的事情真不是簡單的事情。比如我在自己學彈古琴后,就發現即使我覺得自己非常愛琴,但在手指非常疼痛身體極度勞累時也想今天算了吧,就有了偷懶的心。偷懶三天就不想拾起來。我就會想我家孩子當年學幾年的樂器真不容易。我就開始鼓勵他、贊美他,讓他聽我的演奏,給我以指導,用我的音樂聲激發他“重操舊業”的興趣。
如果做到了身教,但每次引導時有意說出來,孩子也會反感的。最好的就是引導但不明顯,教育就如同雨露一樣,對萬物是“潤物細無聲”的,這樣的教才不會被拒絕,不會遭抗拒。這便是“不言而教”。有些書友就可能問了,如何做到“不言而教”?融入進去,存一個平常心,不用刻意為之,該怎么樣就怎么樣,沒有那么多的思維、概念和價值觀。比如我們跟孩子玩游戲,不用刻意讓著孩子,適當贏他幾回也是對他有利的,不就是很好的讓他體會挫折感激發他斗志的機會嗎?如果他們越界,該罵就罵該打屁股就打屁股,自然一些,不用想著這會不會傷害他的心理。哪有那么多的心理問題?都是人自己作出來的。不在意的自然就不會是問題。讓他們的身體強壯一些,情緒鈍感一些,自然健康好養。
所以我一直建議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長,切身體會其中的苦樂。如果錯了或做過頭了就及時調整。矯枉常過正,矯正時注意一點分寸,別又晃到另一個極端。過猶不及,對孩子的關注要少,除了原則問題,其他都可以逐步放手,這樣你過得輕松,孩子也成長的輕松。每個孩子的天性都是靈性自足的,你不破壞他就好了,過多的教育往往是把孩子控制或引導壞了。
上一篇:鄭州大學遠程教育:未來你就是知識的建造者 下一篇:教育終歸是人教人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