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 id="7ttuw"><track id="7ttuw"><sup id="7ttuw"></sup></track></th>
    <li id="7ttuw"><object id="7ttuw"></object></li>

    <rp id="7ttuw"></rp>

    <span id="7ttuw"></span>



    遠程動態 您的位置: 鄭州大學遠程教育網 > 遠程動態 >

    教育終歸是人教人如何做人




    編輯者: 鄭州大學遠程教育網發布時間:2018-03-19 15:27:00


      最近在工作中也好,在業余與其他教育工作者聊天也好,談到了世界各種課程的引入和比較,談到了教授們對于各種教學模式的探究,覺得腦袋嗡嗡響。教育,是不是也走進了一個兔子的毛囊里,出不來了,以至于忘記教育是做什么的了。

      先前和一個北京做保潔的大姐聊天,相談甚歡。她和我描述她對于兩個孩子的教育。大兒子很快就要考大學了。她認為孩子應該學會承擔,也學會選擇。她舉例說孩子上中學需要在縣城的學校里寄宿,有時候會遇到縣城里孩子的攀比,有時候會遇到其他孩子的欺侮。她告訴孩子,你要知道你自己要什么,想要的東西需要你自己去努力爭取,家里只能供你上學,不能提供別的。而遇到欺侮,你要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同時如何吃小虧占大便宜?,F在考大學,她也告訴孩子,不要去跟風那些熱門專業,要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去哪里念什么,她說她不懂,也不想干涉。她說孩子前面的路總是要自己走的,自己選擇的路以后也不用賴她。

      大姐說最重要的是做人,這比什么都要緊。

      教育最要緊的難道不是做人嗎?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講的是北京街頭兒童綁架實驗(當然我個人覺得實驗設計的不是太好,一個人突然快速跑過來抱起一個孩子飛速離開,太考驗路人的反應力了),路人有許多是冷漠的眼神。我想其中許多人念過的書都比保潔大姐多多了,可是人呢?人都上哪去了?

      人才,也終歸是人在前,才在后。天生我才必有用,也仍然不過是做人中的一部分,不過是人生中能夠實現天命的一種日常操持。

      人的教育需要人來做。不管科技發展到哪里,人的生物性,社會性,心理性仍然是在的。只是,現在的社會真的更是愛因斯坦所擔憂的那樣,“科技的發展大大超過了人性的發展”。這個偉大人格的科學家在戰爭連綿的時代希望和平,認為民族主義不過是人類的麻疹,是嬰兒期的疾病?,F在的世界,也不見得多少人真正跳出了民族主義,真的去關心全人類的發展,即便地球村的概念越來越強,即便奧巴馬也提到個體的救贖必須在群體的救贖中才可以實現。

      做人,意味著在保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中同時顧及他人的人生需求,因為我們的人生追求怎樣都必須在眾多的他人人生交集中實現。

      可是,歧視仍然橫行。種族歧視,地域歧視,民族歧視,宗教歧視,階層歧視,學歷歧視,性別歧視,身體歧視,能力歧視……,實在不知道這個單子可以什么時候給一個句號。

      如何可以斷絕這種歧視,有人認為需要發展人的共情能力。當人與人之間彼此真正互相理解,體諒,那么就打開了相互尊重,相互接納的大門。于是和而不同。

      如何增強共情能力,第一步是愿意去了解他人。我們常??炊疾豢淳哇`踏了腳下的野草野花,可是現在的春季卻時不時看到有老人蹲在路旁上小心翼翼的采野生薺菜和蒲公英。因為了解,不但知道姓名了,而且知道種種好處,于是便珍惜起來。而無名的野草終歸沒有人多看一眼,但是那渺小的生命到底有多好,其實我們是不知道的。

      以前大學里有個美國外教很誠懇的告訴我,來中國的一些外國人是熱愛中國文化的,他們因為了解而熱愛,最終與中國人親近起來。但是她說在美國仍然有人仇視中國人,也根本不知道真正的中國人。

      了解須抱著一種真誠而積極的態度。比如我們了解殘疾人,絕不是高高在上憐憫的態度。因為共情與同情完全是兩碼事。共情指的是在理性和感性上真的設身處地去理解他人的遭遇,處境和感受,而同情往往帶了救世主的高姿態去可憐對方,失去了共情過程中的平等關系。世界上有許多殘疾人的積極事例,比如我自己在長大過程中就一直很欣賞一位小兒麻痹的叔叔,不僅自己創業成功,而且大度的諒解了曾經冷漠對待自己的家人。

      其次,彼此產生更多共情的往往是經歷相似的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大概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當我們自己有過切身體驗,往往可以更能體諒到他人。比如,曾經在大城市遭到冷遇和歧視的外地人一般更能體會其他外地人相似的經驗。

      可是,如果一個人從未經歷過種族歧視,如何能夠真正了解種族歧視到底是怎樣一種人生處境與心境呢?

      《藍眼睛,棕眼睛》,這是當時在多倫多上社會學課程時非常讓我震驚的一部紀實的學校教育片。在馬丁路德被刺后,一位普普通通的小鎮小學老師問她的三年級孩子,到底什么是兄弟姐妹?到底在這個國家里黑人和有色人種如何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老師滿臉的正氣,個子小小的她卻帶著大大的心胸來帶領她的孩子們去認識和理解與他們共享同一個國家的弱勢群體。在游戲中,孩子們終于親身經歷因為不同身體特征而必須承受不同的待遇,原來同一種族的孩子們因為眼睛顏色的不同的而出現分裂和隔離,原來嘻嘻哈哈的他們開始出現有人哭哭啼啼。

      家長講座里常常有家長問道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孩子從來沒有經歷過餓的感覺,一日三餐,加上點心,現代城市中的孩子從來不會缺吃少穿,根本很難去珍惜食物,珍惜盤中餐。餓一頓兩頓又有什么關系,不過讓孩子體驗了作為一個人很正常的一種身體感覺而已。挨過餓的兒子知道媽媽當家,如果不吃,就得挨餓,這種滋味并不好,他無法完全理解非洲饑荒,但是他知道那種滋味很難受。

    上一篇:不言而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下一篇:非普通類高等教育的存在意義應該得到認可

    首頁 學校簡介 遠程動態 招生簡章 遠程指南 遠程問答 遠程專業 遠程公告 網上報名 聯系我們
    Copyright (c) 2006-2019 河南遠程教育網 www.somedaynevercomes.com 備案號:豫ICP備16029353號-23
    聯系方式:張老師:13603712410 微信或QQ:67769600 上班時間:周一到周六9:00-18:00
    地址:河南·鄭州市二七區大學路與康復前街交叉口路西鄭州大學南校區。(大學路75號東門)技術支持:河南自考網

    两个人一个前一个后面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