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7年,全市累計班級約59萬個,被國家教育部(教育部)評為946個班級,在全國排名第四,在西部地區排名第一。
重慶大學數字圖書館擁有120000本電子圖書、7000多種期刊、6000次名師視頻講座等30個結核病專業知識數據庫。
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出了重大的判斷,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開辟了一條新的征程,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一個強大的教育強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已成為教育現代化的有力支撐。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頒布了《教育信息化行動計劃》2.0,我市也制定了相應的行動計劃,智能教育正在成為重慶智慧的組成部分。
重慶教育信息化建設在各個方面都在深化,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全市各區縣都建立了教育城域網。市教委實施了四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筆記本電腦設備項目,配備了210000名中小學專任教師和筆記本電腦,有效地解決了教師在公關中的設備問題。教育教學信息化,特別是偏遠地區教師的信息化。
截至目前,全市已形成云端網絡結構,共投資3800萬元建設省級教育數據中心,全市基礎教育資源庫已收集39余項資源,總容量為13TB。構建了區域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為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加快教師專業培訓是提高我市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最直接途徑,我市面向農村基層開展了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項目。在北京、上海和城市組織了中小學校長和區域教育委員會,培訓了5000多人。
在基礎設施、內容、專業人才的支持下,我市在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上也取得了突破。以智能校園、MOOCs等形式開展網上混合教學。榆中秋景中學采用BYOD模式探索未來課堂教學;沙坪壩區樹人靜瑞小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最佳移動學習項目;雙峰橋小學北碚區小學利用VR技術制作VR課堂錄音,進行教學科研評價,創造了遠程評價的新體驗。
信息技術大大加快了城鄉教育均等化的進程,以農村教學點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為例,實現了1860年農村教學點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全面覆蓋。
我們依托西南大學的資源優勢,在小學一、三年級為語文、數學、音樂開發了799個課時的數字化教育資源,這些資源首先通過國家教育免費傳輸到教學站點。資源平臺。市教委負責人說。
在大足區、渝北區、北碚等農村學校,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與城市優質學校的遠程互動學習環境,實現城鄉學生的同步教學與互動,并解決農村學校師資薄弱、學科不完整等問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